世界關注:金融科技之于銀行業,如何從“支撐型”走向“賦能型”?
主 持 人:《金融時報》記者 張冰潔
特邀嘉賓: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 于百程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僅僅是銀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關鍵力量。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從2022年開始,金融科技發展已經從“立柱架梁”全面邁入“積厚成勢”的新階段。
(資料圖)
“通俗一些說,金融科技發展的重點,將從基礎設施的建設,轉到科技與業務的深入融合,通過日積月累,實現數字化的量變到質變。”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2年上市銀行年報顯示,盡管去年銀行業營業收入普遍承壓,但大部分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依然有增無減。同時,各家銀行正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由“支撐型”向“賦能型”轉變,努力實現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本的高效對接。
當下,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給銀行自身的業務轉型帶來了哪些突破?面對生成式AI 等全新的行業浪潮,接下來,銀行業應如何精準出擊,持續探索數字金融發展的“新增長點”?針對上述問題,近日,《金融時報》記者與于百程展開對話。
主持人:從2022年銀行年報和今年的一季報來看,現階段,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呈現出哪些特點?金融科技發展取得了哪些最新成效?
于百程: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能力已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通過觀察上市銀行2022年財報,可以看出目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幾個特點:
首先是共識,各家銀行均已將金融科技作為核心能力進行建設。
在上市銀行年報中,金融科技均是各家銀行重點投入的事項。以科技投入最高的國有大行來看,從2019年到2022年,國有六大行的整體科技投入分別為716.76億元、956.86億元、1074.93億元和1165.49億元,最近3年整體增速分別為33.5%、12.34%和8.42%。
從2019年到2022年,國有六大行整體科技投入占集團營收比分別為2.21%、2.82%、2.92%和3.16%。2022年,雖然投入金額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占收入的比例維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
其次是差異,銀行在金融科技戰略重心和投入力度上顯現不同。
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是金融科技的領軍者,特別是更具有規模效應的國有大行,更能發揮數字化的規模優勢。相對來說,國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戰略上更加全面體系化,股份制銀行更加側重業務驅動,中小銀行則主要將科技資源集中在重要產品層面。
從科技投入看,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在2022年都出現了一定的分化,國有大行里的交通銀行、股份制銀行里的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科技投入金額增速較高,同比達到20%以上,建設銀行和平安銀行則出現了科技投入金額的同比小幅下降。
再次是突破,銀行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層面出現一些關鍵進展或側重。
一是銀行“上云”有重要進展。招商銀行在2022年實現了業務全面上云,建設銀行推出了建行云品牌,對外提供云服務。二是技術中臺和數據中臺建設成為大型銀行的普遍發力點,這兩大中臺作為銀行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可以降低應用開發與數據使用的門檻,讓科技變成銀行員工的底層能力,從而快速響應業務需求。三是銀行科技更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運行。
主持人:金融科技的最終歸宿是要賦能業務發展。在您看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給銀行自身的業務轉型帶來了哪些突破?金融科技成果對于銀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于百程:目前,金融科技幾乎融入了銀行管理和經營的方方面面,推動客戶、渠道、業務、產品、管理的數字化重塑,最終實現業務的降本、增效和提質。
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約80%的上市銀行都出現了凈利潤增幅超過營收增長的情況,這其中也有數字化對降低成本的貢獻。
在增效和提質方面,銀行通過數字化,提升了業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比如各大銀行發力手機銀行的運營,提升獲客活客能力,獲得業務需求線索,推動零售金融業務的發展。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財富管理、供應鏈金融、“三農”金融等方面,金融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產品創新支撐和提效作用。
舉例來說,數字化營銷、數字化風控和數字化運營,是目前各家銀行科技賦能業務的主要落點。
在數字化營銷層面,工商銀行以場景金融建設和數字化營銷為核心手段,實現了GBC三端獲客的突破。2022年,工商銀行重點場景累計帶動G端拓戶6994戶(同比增長 195%),B端拓戶47.3萬戶(同比增長 141%),C端獲客活客7275萬人(同比增長 85%),客戶生態加快完善。
在數字化風控層面,農業銀行加快推進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搭建覆蓋法人、個人客戶以及組合風險的一體化監控平臺,風險預警監測的準確性明顯提升。
在數字化運營層面,招商銀行的智慧運營引擎聚焦解決流程、操作等問題,提高運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信貸流程優化,遠程放款每筆業務平均為客戶經理節約用時6小時,較傳統流程效率提升32%。
主持人:展望未來,銀行金融科技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尤其是近期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領域,銀行在研發和應用上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于百程:銀行是金融科技研發投入和應用的引領者,隨著技術基礎的不斷積累,科技與金融業務的更緊密融合,未來,更多應用創新與模式創新的成果將值得期待。
首先,數據價值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銀行是數據密集型行業,發揮數據的價值,是銀行數字化的核心。數據資產、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結合,推動金融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將成為接下來金融科技的主要看點。
其次,銀行將通過場景金融生態構建新的業務模式。對于銀行來說,場景金融驅動了業務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連接用戶在生活、生產、政務等場景中產生的金融需求而提供服務,從而帶來銀行經營模式的一次變革,賦能金融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再次,金融科技更注重新技術應用與合規的平衡。近幾年,新技術蓬勃發展,隱私計算、數字藏品、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層出不窮,特別是去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得現象級發展,受到各方極大關注。
銀行對新技術的應用一直保持積極開放態度,比如,在隱私計算、虛擬數字人、數字藏品等方面已有嘗試。而剛興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在銀行的智能客服、數字員工、數字營業廳、內容營銷、智能投研、代碼編寫等方面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不過,銀行業務又具有特殊性,對內容專業性、嚴謹性、可解釋性、合規性、數據安全性等有著嚴格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金融業務的融合,在模型訓練上將會更加嚴謹。因此,新技術在銀行中的應用非常值得期待,但同時其深度應用也要與合規等要求做出充分平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