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kalapak7月底開啟大規模裁員,盈利難題仍未解決
降本增效
印尼電商獨角獸Bukalapak,在近幾個季度持續降本增效,以追求長期盈利。
近日,據TechinAsia報道,Bukalapak已于7月底開啟大規模裁員,涉及的部門有客戶服務、Mitra業務以及產品和工程團隊等。該消息已被一些受影響員工證實。
(圖源:TechinAsia)
(相關資料圖)
Bukalapak在給TechinAsia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將持續評估員工業績,以優化運營。但截止目前,其仍未就裁員一事做出回應。
此外,Bukalapak人才高級副總裁SuryoSasono向TechinAsia透露,平臺已根據評估結果制定了各個部門的變革計劃,包括產品、技術、流程和資源需求方面的變化。此次裁員也是變革的一部分。
(圖源:TechinAsia)
這是Bukalapak第二次進行大規模裁員。2019年首次進行大規模裁員時,有數百名員工受到影響。當時Bukalapak的企業傳播負責人Intan Wibisono表示,他們希望成為一家可持續發展的電子商務公司。可見Bukalapak認為,裁員帶來的成本降低能使其發展更穩定持續。
據悉,Bukalapak削減了很多業務以求降本增效,裁員是其中的一環。而除了裁員,Bukalapak在近幾個季度還削減了其Mitra Bukalapak業務的一些服務,以降低經營成本。
Mitra Bukalapak是Bukalapak2017年上線的業務,主要幫助印尼大量的路邊商店,如零售店、夫妻店、小吃攤,去完成更高效的運營,提供的服務包括貨品采購、貨品銷售、賬單管理和庫存管理。
Mitra Bukalapak是推動Bukalapak營收增長的核心業務之一,可謂重要。削減Mitra Bukalapak的服務,表現出了Bukalapak堅定降本增效的決心。
盈利難題
作為印尼四大電商獨角獸之一的Bukalapak,一直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其擁有的流量和影響力實際上并不算特別大,經營狀況實際上也不如表面那樣光鮮。
根據數據分析網站Similarwed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7月份,Bukalapak訪問量在印尼排第四,僅次于Shopee、Tokopedia和Lazada。但在具體的訪問量上,Bukalapak的數據遠不如外來電商平臺Shopee和同為本土平臺的Tokopedia。
(圖源:Similarwed)
作為電商平臺,在流量上競爭不過其他巨頭,盈利自然也會困難許多。根據Bukalapak近期發布的財報,Bukalapak上半年陷入了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Bukalapak凈虧損為3892.7億印尼盾。公司總資產也由去年12月的27.40萬億印尼盾,縮水為27.10萬億印尼盾。
然而實際上,2022年的Bukalapak實現了扭虧為盈。根據Bukalapak公布的財報,去年一年其總收入同比增長了94%,凈利潤達到了1.68萬億印尼盾。去年實現盈利而今年上半年重新陷入虧損,這樣不穩定的盈利能力,與Bukalapak的一大痛點有關,那就是過度依賴投資收益。
2022年,Bukalapak對當地貸款機構Allo Bank的投資,成為了促進其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帶動了其全年的扭虧為盈。而今年上半年,Allo Bank的投資價值下降,這直接導致了Bukalapak的虧損局面。
作為一個電商平臺,虧損與盈利卻都與投資收益相關,這說明Bukalapak尚未能從自己核心的電商業務中建立起穩定的營收模式。典型代表便是Mitra Bukalapak業務,該業務盡管推動著Bukalapak營收增長,卻沒有使其穩定盈利的能力
(圖源:Bukalapak)
面對盈利難題,Bukalapak正在積極應對。除了降低成本,Bukalapak還在想辦法創造更多營收,力圖同時做到節流和開源。
2023年1月,Bukalapak宣布繼續提高賣家銷售費用,不僅普通商家(非超級賣家)要收取1%的交易手續費,而且對不同品類的賣家傭金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上調,有上漲2%的,也有上漲1.5%的。此舉對提高營收產生了一定積極作用。
目前,Bukalapak對改善經營狀況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雖然仍在虧損,但據公司財報顯示,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8.9%,公司負債也略有降低。
總體來說,Bukalapak仍然未來可期,世界仍在期待它為電商平臺盈利模式的探索交出新的答卷。而對有心開拓印尼市場的賣家來說,如果能在重重挑戰之中抓住新的機遇,應當能有所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