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得:如何開展美術特色教育課程
黃沙蜆是睦洲鎮的特產美食,有“本地鮑魚”的美稱。我校把本土文化、勞動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推出美術特色教育課程——“蜆”出樂趣,希望讓學生感受勞動最光榮,珍惜美好生活。其中,學校開展的“蜆殼畫”美術特色教育主要從家庭和學校兩個陣地出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睦洲鎮睦洲小學 馮健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家庭陣地培養興趣
家庭陣地是勞動教育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黃沙蜆,但最肥美的時節還要數每年清明前后。這個時候,睦洲鎮的居民都會吃上一口鮮美的黃沙蜆。我校會讓學生回家做一些與“蜆殼畫”有關的準備工作,要求學生晚餐后主動收拾餐桌,清洗蜆殼、晾曬蜆殼、收集蜆殼。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讓他們體會家庭成員要承擔的責任,鼓勵他們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清洗和晾曬蜆殼的過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耐心,實現動手與動腦相結合,讓他們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
寒暑假則是同學們的“蜆殼畫”創作時間。我校德育處和美術科組聯合設計“蜆殼畫”親子制作活動,鼓勵家長與孩子們一起制作“蜆殼畫”。從構思到備材,再到完成創作,整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們可以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交流,一起享受創作的美好時光,增進親子關系。同時,學生可以從父母身上學會分工合作,思維水平和動手能力都能得到較大提升,創作“蜆殼畫”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學校陣地提升水平
校園是開展特色教育的第一主陣地,學校要系統專業地開展“蜆殼畫”美術特色教育。教師要讓學生成為這個陣地的主人,讓美術課堂更生動。具體有幾種做法。
引導學生主動挖掘黃沙蜆文化。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電視、網絡等,了解黃沙蜆的有關信息,如產地、捕撈期、烹制方法等。上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分享活動,讓學生充分交流,加深對黃沙蜆的了解。
引導學生掌握美術創作的“形”和“色”。用蜆殼作畫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可以抓住黃沙蜆的“形”和“色”,幫助學生打開創作思路。比如,蜆殼是扇形,可以讓學生想想還有哪些物品也是扇形的。學生會聯想到鱗片、羽毛、花瓣等。那么,又可以從鱗片、羽毛、花瓣聯想到什么呢?鱗片可以聯想到魚、變色龍、穿山甲,羽毛和花瓣則可以聯想到各種鳥、各種花。就這樣,通過多次引導,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他們的創作題材會越來越豐富。“色”的方面,教師應該在制作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巧妙使用黃沙蜆本來的顏色,而不是把蜆殼涂得五顏六色,避免“蜆殼畫”喪失原始的美感。
善于取簡舍繁。創作“蜆殼畫”的訣竅在于簡約的設計構思。幾朵小花,幾只蝴蝶,或者一條魚、一只水鴨,都能表現濃郁的田園氣息。相反,如果畫面內容過于復雜,反而體現不出“蜆殼畫”的美感。
課堂外也要開展作品交流活動。我校每學期都會舉行“蜆殼畫”的作品展覽,有時還向校外其他平臺推送學生的優秀作品,并組織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創作水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