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李廣,他為何就是封不了侯?與衛霍的差距實在太大
【資料圖】
歷朝歷代,北方游牧民族不能滿足自身生存需求的時候,就會來搶中原王朝的百姓,牲口。李廣能守一座城,花的代價是小。但是北方邊境線長,只能守住幾個關鍵點。時間一長,匈奴人搶劫的資源將會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打勝仗的代價。只防守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而衛青、霍去病主動尋找戰機,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治標又質本,還為漢朝開疆拓土,打下絲綢子路基礎,開展東西方貿易,這有利于國家發展壯大。
李廣屬于普通型將領,他的戰法,思想,和同時期的其他將領差不多。但衛霍屬于開創型將領,他們的戰法改變了整個戰爭史。后來人對付草原民族的戰法多多少少都要借鑒衛霍的軍事思想。衛霍是一人正面牽制,一人背面偷家,偷家的要能打才行,李廣那種是傳統戰法,永遠消不滅匈奴的,用步兵打騎兵,一大幫軍隊帶著家當去草原找匈奴主力決戰,后勤線拉長,匈奴一拖,能把漢拖垮。
李廣是科班出身,他本身就精通騎射技術,所以他的軍隊是強弩步卒加少數騎士,他也喜歡學匈奴人一樣在馬背上騎射。衛霍兩人沒那么好騎射技術,但又不愿意像過去的普通騎兵一樣靠近對方再下馬布戰,所以他倆是直接玩沖擊騎兵(對外族騎兵和馬蹄的消耗特別大),在沒有鞍的情況下騎馬近身殺敵,這就導致擅長遠程的匈奴一旦被近身就容易被沖散然后士氣崩潰。后來兩漢就形成了思維慣性,用外族騎兵去沖陣,后來就有了沖擊步卒陣列的具裝騎兵(騎兵對騎兵反而很少著重甲)。
李廣善于打防御戰,但不善于運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進行長途奔襲和迂回作戰。防御戰無法獲得大量敵人首級,而進攻和圍殲能夠獲得大量敵人首級。漢承秦制,漢朝也是憑借敵人首級數進行嘉獎升遷的,否則無法服眾。所以李廣難封是可以理解的。
武帝最開始展開對匈奴的全面戰爭時,就給李廣獨當一面的機會,結果呢,結果李廣要么就是全軍覆沒孤身逃出、要么就是損失過半功過相抵、要么就是迷路不知去向而延誤軍機,如此種種失誤展示他能力不足。李廣在文景時期評價很高,那確實當時是打防御戰正是他擅長的方面,可能打防御戰的將領在當時并不是少數,他后來七國之亂私收梁王印(意同謀反),就已經可以定罪了,只不過是沒造成大的影響而且之前有功便沒有追究。
史書中明確提到,李廣在景帝七國之亂時期私收梁王賄賂信物,就憑站錯隊這一點都可以砍了。武帝時期李廣嫉妒衛青發牢騷,殺霸陵尉,誘殺降羌等等,衛青沒彈劾他也是脾氣好,還有武帝對外作戰時期,李廣單獨領兵作戰記錄就是一次全軍覆沒被俘,漠北之戰迷路自殺。所以李廣生涯的能看的高光,就是文景時期防守匈奴和跟著周亞夫平叛七國之亂。可這也軍功不夠,達不到封侯標準。
李廣或許在同時期很多武將對比不是很差,可是李廣最大的問題就是和人對比,李廣和同時期的很多將領比如公孫敖比能力不算差,可是后世很多人非得把李廣去和衛青霍去病比,這就是降維打擊了,衛青霍去病的能力,品格都比李廣強多了。總之,李廣是一個小肚雞腸,睚眥必報,七國之亂時胳膊肘往外拐,除了自己武藝超群外對外領兵能力不足,不是帥材的人封不了侯挺正常,甚至能這么多年被皇帝和同澤容忍都已經是奇跡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