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造手機,是被蘋果逼的?
蔚來造手機,是被蘋果逼的?
最近有微博博主表示,蔚來汽車 CEO 李斌在群聊中,透露了部分蔚來手機的信息:
*新浪微博
“基本性能很不錯”,手感“絕對好”,背面設計“一看就是蔚來”。
(資料圖片)
不久,李斌在財報會議正式表示,“9 月下旬將交付手機產品”。
*環球網
雖然實機還沒流出,但此前蔚來手機 NIO Phone 已經通過了工信部無線電核準,還有安兔兔跑分成績。
該機取得了總分 1360974 分、CPU 成績 355091 分、GPU 成績 434891 分的成績。
從李斌口中的話語以及跑分判斷,老狐認為這臺手機是中高端定位,大概是 5000 到 7000 的價位。
蔚來手機的“未來”
車企造手機,也不是什么奇事,只不過蔚來是其中口號喊得最響亮的,也是落實得比較徹底的。
李斌曾說過造手機的原因,蔚來車主大多數是 iPhone 用戶,受限于 iPhone 在汽車上的封閉性,于是產生了自己做智能終端的想法。
手機不像汽車那樣復雜,但要從零開始制造并且持續生產,就必須大量且不間斷地投入。
即使像小米這種耕耘多年的大廠,相關的技術研發投入一點都不少,不久前召開的年度發布會,雷軍就表示未來 5 年要投入千億。
*新浪科技
要持續投入,需要企業有不錯的財政狀況,那么蔚來現在的財政狀況如何?
不久前,蔚來發布 2023 年第二季度財報,蔚來營收 87.72 億元,同比下滑 14 .8%,環比下滑 17.8% 。
6 月 20 日,蔚來與阿布扎比投資機構 CYVN Holdings 簽訂股份認購協議,獲得約 11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以上情況說明,蔚來的營收有相當大的壓力,但依然能獲得大額投資。
這種狀態下,蔚來對手機的研發投入,應該不會太少,但能持續多久,不太好判斷。
李斌打造蔚來手機,是為了車機互聯不被 iPhone 左右,所以蔚來手機肯定是圍繞蔚來汽車而打造。
因此蔚來手機的最大依仗,就是蔚來汽車,蔚來汽車的發展,決定了蔚來手機的發展空間。
不過,單憑車機互聯,就能讓 iPhone 用戶變成蔚來手機用戶?這可比讓 BBA 車主變成蔚來車主難多了。
李斌也意識到這一點,他曾表示:“蔚來手機能賣個幾十萬臺,用戶有一半買就很開心了”。
*IT 之家
話雖如此,但幾十萬銷量的手機品牌,在現階段的手機市場,基本很難存活,蔚來手機的未來,還有待觀察。
吉利與魅族“聯姻”
自造手機還是收購手機廠商,車企打造手機,都是為自家汽車補足移動入口的短板,蔚來如此,吉利亦如此。
蔚來造手機,選擇了完全自造的道路,吉利就簡單明快多了,直接收購魅族,并把魅族更名為星紀魅族。
對比蔚來,吉利造手機的研發壓力不大,有相關產業鏈資源和流水線,而且通過收購魅族,也能節省很多前期研發成本。
吉利收購魅族,主要是為了車機互聯,相比其他品牌,車機系統一直是吉利的弱點。
在華為等手機廠商推出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后,吉利收購擁有 Flyme 操作系統的魅族,希望能解決問題。
但吉利的財政比蔚來要好很多,因此目光也要大得多,除了車機互聯,他們還想打造自己的芯片。
*圖片來源三星官網
2021 年 10 月,吉利發布 7nm 車規級 SOC 芯片,并表示日后會推出制程更短的自研芯片。
之后吉利收購魅族,既打算改善車機系統,也想通過魅族的技術能力,提高自研芯片的成功率。
*鳳凰科技
但自研芯片,注定困難重重,今年 8 月,星紀魅族公開表示,終止旗下的芯片研發業務。
目前只有華為成功研發了 SoC 芯片,其他廠商在高昂的成本下,紛紛選擇放棄,就算吉利有錢,也經不起這么燒。
至于魅族,他們被吉利收購后,改名為星紀魅族,最近則發布了魅族 20 系列手機。
這款手機主打性價比,3000 元左右的價格,就能搭載高通驍龍8 Gen2 處理器,但外形比較平庸,沒什么魅族特色。
雖然魅友吐槽失去特色,但今年 618,魅族 20 系列銷量尚可,還一度上了好評榜第一。
*快科技
不過一直有傳的“魅族折疊屏手機”,則被腰斬,今年 5 月,魅族放棄折疊屏手機的研發。
*IT 之家
對于吉利,手機有沒有“魅族”特色,銷量如何,折疊屏能不能做成,統統無關緊要,只要做好車機,投入就不會少。
吉利和魅族,不一定能“白頭偕老”,但相比獨行的蔚來,還是要靠譜不少。
特斯拉手機“畫餅”
不管蔚來和吉利的手機如何,好歹人家已經明確涉足手機業務,但有些車企“造手機”,就是在畫餅。
這個車企就是特斯拉,特斯拉的手機畫餅,可是歷經多年:
2017 年末,網上就有傳聞稱特斯拉要造手機,當時網友們甚至斷言會“嚇哭 iPhone X”;
2019 年,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已經與全球幾家智能手機零部件供應商簽訂協議;
2021 年 3 月,網上流傳出特斯拉手機的宣傳視頻,馬斯克還表示要打造一個獨立系統。
最近,又叒傳出特斯拉打算推出特斯拉手機,手機名字叫 Model π。
據傳,Model π 背面是方形的多攝模組,采用了 4K 分辨率高清屏,支持高達 165Hz 的高刷新率,8000 毫安大容量電池。
模組內設置了四枚不同尺寸的攝像頭,配置蔡司光學鍍膜鏡頭,配備 1 億像素主攝,長焦和超廣角鏡頭分別 5000 萬像素。
就在 Model π 傳言出現不久,特斯拉手機又有新傳言,這次是特斯拉手機 PI。
據傳,該機采用了高通的第三代驍龍8 芯片,配備了 5800 毫安的大容量電池和高達 100W 的快充,還搭載星鏈衛星通訊技術。
特斯拉 PI 后置相機模組集中布置在機身正中,呈現一種獨特的對稱排列方式。
然后?沒有然后了,和往常一樣,只要出現類似消息,馬斯克就說肯定會造手機,然后繼續鼓搗推特。
特斯拉想造手機,可以編出一萬個理由,但特斯拉不想造,只需要一個理由。
所以,特斯拉造手機,還是聽聽就好。
車企為何造手機
有業內人士表示,車企造手機,并不是那么靠譜,指望賣手機賺錢,很不現實。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的最新報告,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 10%,銷售量約 2.6 億部。
*中關村在線
手機廠商自己都不夠分,車企想入局,只怕是連殘羹都沒得吃,既然沒錢賺,為何它們還要造手機?
在萬物互聯時代,軟件生態重要性開始遠超硬件,生態的存在,越來越重要,智能汽車發展至今,衍生出了“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
作為功能最全面的終端設備,手機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打造產品互聯和智能生態,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手機。
這就是車企造手機的原因,他們選擇手機,并不是手機這個產品本身,而是手機承載的意義。
但迄今為止,真正決定造手機的車企,依然寥寥無幾,車企跨界造手機,困難還是不少。
車企造手機的最大問題,就是“破圈”,車企手機的主要客戶群體是車主,這是基本盤。
但要增加銷量,單靠車主是絕對不夠的,需要吸引數量更多的非車主用戶,這對車企品牌力的要求很高,起碼得“出圈”。
除了品牌力,一個企業要造跨界產品,企業自身過往的成功經驗,很可能沒法起到作用。
比如跨界做手機的格力,就備受吐槽,雖然格力從 2015 年開始造手機,但迄今為止,格力手機銷量難言出色。
車規產品與消費電子標準要求不同,銷量也不在一個數量級,能做好汽車,不代表能做好手機。
老狐覺得,車企造手機,是一條未知的道路,要想成功,就得看這些車企的各自造化。
參考資料:
三言 PRO:車企紛紛跨界造手機,為什么?誰買?賺錢嗎
中國汽車報:車企造手機呼之欲出,背后的真實意圖你知道嗎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