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矢志創新的中國企業不會被輕易擊倒
評論 | 矢志創新的中國企業不會被輕易擊倒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
近期,華為新一代旗艦手機Mate 60 Pro引發廣泛關注。華為門店再現排隊盛況,甚至一機難求。盡管華為官方并未太多談及該手機各方面技術參數,但根據實際測算,其網速已經達到5G標準。這意味著,在經歷近年來自外部的技術封鎖和打壓之后,華為并未停滯不前,反而迎來了新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一臺‘爭氣機’”“縱然千難萬險,但終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時”……許多網友之所以備感振奮,并不在于一臺手機能夠實現怎樣的技術跨越,而是這種突破本身傳遞的信心、彰顯的底氣。事實表明,矢志創新的中國企業,并不會被外界的壓力輕易擊倒。打不倒我們的,只會使我們更強大。正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在“主播說聯播”中的點評:“華為不但沒有倒下還在不斷壯大,1萬多個零部件已經實現國產化,華為突圍,說明自主創新大有可為。”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這在創新領域同樣適用。中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但從來不是閉門造車;成功的企業,不會也不能孤軍奮戰。
實踐表明,那種動輒無端打壓、制裁、封鎖別人的“逆勢操作”,不僅難以達到效果,反而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奮進者的決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這樣說,“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一臺能夠達到5G速率的智能手機遠遠不是我們的終點。始終保持銳意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自強,更遼闊的江海、更壯麗的風景,就在前方。
延伸閱讀
來源:參考消息微信號
華為“露這一手”,美國有人擔憂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9月2日刊發題為《新手機引發中國已找到繞過美國技術限制方法的擔憂》的文章,作者為竇伊凡。全文摘編如下:
在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日前訪問中國時,中國企業悄然推出了一款新手機。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小玩意。它的推出引發了華盛頓的隱秘擔憂,即美國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進步。這似乎也應驗了美國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會阻止中國,只會刺激中國加倍努力,打造美國技術的替代品。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新款智能手機Mate 60 Pro代表了中國技術能力的新高點。美國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實施了極其嚴格的出口管制,旨在阻止中國實現技術飛躍,這些措施在拜登總統任內得以延續。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奧爾布賴特石橋咨詢集團的技術政策負責人保羅·特廖洛稱,這款新手機“對所有華為的前技術供應商——主要是美國公司——構成了重大打擊”。
他說:“主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于,這表明(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沒有美國技術的情況下進行設計,并生產出雖然可能不如西方尖端型號但仍具備相當性能的產品。”
▲8月30日,工作人員在深圳一家華為旗艦店講解華為新款智能手機Mate 60 Pro。(路透社)
美國的制裁旨在通過切斷中國購買或制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來延緩中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進展,而先進半導體是這些系統的大腦。
業內專家表示,現在判斷中國芯片制造業的競爭力如何還為時過早。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仍然參與其中。
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芯片戰爭》一書作者克里斯·米勒說:“這表明,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仍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我認為,這還可能加劇華盛頓關于是否要收緊限制措施的爭論。”
華盛頓在冷戰期間也曾面臨如何阻礙蘇聯技術發展的類似困境。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家維利·施表示,華為的這一突破讓人想起現在俗稱GPS的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所發生的事情。美國國防部開發了這項技術,并限制其出口,擔心它落入對手手中。但維利·施說,出口限制措施促使莫斯科和其他國家開發自己的版本。
“因此,從美國真正主導這項技術、每個人都來美國購買它,到出現這些不同的替代方案,”他說,“你不得不懷疑,現在是否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
作為中國科技行業的最尖端,長期以來,華為一直是華盛頓的靶子。自2012年以來,華為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全球互聯網運營所需設備的供應商,盡管受到美國制裁,華為仍保持這一地位。華為提交的專利申請比中國其他任何公司都多,許多中國初創企業依靠華為的人工智能算法構建自己的應用程序,用于面部和語音識別、模式識別和其他目的。
由于美國的制裁,英特爾和高通等美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銷售額已經大幅下降,從而壓縮了它們的研發預算。美國高管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它們的長期實力,因為在這個行業,只有少數實力最強、發展最快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
視頻推薦
監 制 |?潘 燕
編 輯 | 董? ?翔
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