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群高中生參與智慧就診服務,從中發現了什么
潮新聞客戶端
8月初,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門診大廳里,每天都有中學生模樣的“紅馬甲”在做志愿服務。他們是來自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的“醫路有我”生涯規劃志愿服務小隊。小隊的8名隊員參與體驗醫院里的多個志愿服務,并以發放問卷、現場詢問、聽取介紹等形式對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展開一次關于智慧就診服務的調查。這次實踐活動,他們都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呢?
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位病人掛號
(相關資料圖)
同學們發現,從早上8:30開始,門診大廳里就擠滿了人,不斷有患者排隊掛各種不同病癥的科室,志愿服務開始就沒有停歇的時間,平均每3分鐘約有位患者掛號,門診大廳光一樓掛號智能機就有10臺,每1小時門診一樓患者就約有200位患者。
周晨語同學從8:00-11:30來回在四個掛號機前“奔波”,聽到患者不停地說“謝謝”。體會到了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方毅揚和徐一博兩同學是在三樓住院辦理區域幫助患者住院預約辦理取號及解答咨詢等服務。看著他們焦急地來,滿意地去,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滿足感,體會到陸游所說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跨省就醫等仍需借助人工窗口
陳韻哲同學站在藥房窗口前,一邊監督排隊秩序,一邊幫助病人操作自助取袋機。“爺爺,這需要微信掃碼領取”,“我來幫您取袋吧”。不知不覺間,他的口語交際能力也逐步提高。李思涵同學站在自助掛號機前,面對患者的詢問從一開始緊張到說不出話來,到很快讓操作熟練起來,總結出一套流程,讓每一位患者可以減少十秒左右的時間。但他也發現,自助掛號機也出現了一些無法提供服務的問題,只能移步人工窗口掛號,例如跨省就醫等。一位阿姨這樣對他說:“之前看病前掛號排隊都得等上一會,這段時間里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都很著急,但現在智慧醫療的出現,讓我們能很快掛好號,前去就診,這大大方便了我們老百姓啊。”
醫院志愿服務還可更多
潘暉豪同學向一位在藥房工作的醫生詢問關于互聯網給醫院帶來了哪些便利?醫生說,病人醫療費可以診間結算,醫生開好藥直接就可以來拿藥,不用多跑路,病人滿意度提高了很多,比如你想找哪位醫生看病,都可以網上提前預約,免得人多掛不上號子……潘同學暗暗在心里加油,堅定了將來學計算機專業的信心。張怡安同學站在自助血壓機旁,幫病人錄入信息,她注意到有85歲的奶奶手臂細得像一根桿子,壓力過大的青年人,即使看病中還時不時低頭回著手機里的信息。機器上或高或低的冰冷數字,反映的是蕓蕓眾生中的人生百態。
任弈為同學對醫護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切身了解到了醫務人員工作的繁重辛苦,在交流過程中磨煉了表達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他覺得像醫院等一些特殊機構,需要社會更多的關心。醫護人員太忙碌,需要太多的志愿服務,幫助醫護和醫院工作人員減輕負擔,更多時間用于診療疾病和安撫病痛的心情;病人和家屬太焦急太痛苦,常常陷入太無助的狀態,有了各種不同幫助,他們就能更好地克制在醫院痛苦的、惆悵的、不滿的、甚至憤怒絕望的情緒。
在此次活動中,同學們對患者關于智慧醫療認識方面做了一些調查,發現最多跑一次和醫院就診體驗的滿意度是他們最關心的,看來智慧醫療近年來有進步,但還需要更多的進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