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學編程,家長少焦慮 全球播報
少兒學編程,家長少焦慮
“一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很多二年級開學前成績差距不大的學生開學后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升二是一個分水嶺……利用這個暑假彎道超車……”
(資料圖)
如果作為家長的你真的信了短視頻里的這些話,只能說明你抖音刷的還不夠多。
因為“X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X升X是一個分水嶺”這種話,已經被賣課賣書的“老師”們靈活套用在各個年級的暑假。
從一年級到高中,一個假期都別想逃。
圖源微博@暴食癥患者李舜生
雙減令下達幾年了,家長們的精神內耗還是沒有被治愈,好好地假期,閑著是不會讓學生閑著的。
學科培訓長久緘默,STEAM教育閃亮登場。
STEAM是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等多領域為一體的綜合教育,主張輕書本重實踐、重多學科融合的教育理念。
少兒編程課程就屬于STEAM教育中的一支。
少兒編程,這門培訓機構口中“21世紀的通用語言”“人工智能時代的必備技能”“未來必須掌握的語言”,填補了當代家長新的假期焦慮。
少兒編程——新時代的數理化
平心而論,編程確實是個好技能。在各行各業都需要數字化的時代,“一切皆可編程”。
近幾年,STEAM教育越來越受重視。2021年,教育部的答復函上就已經在說“將編程教育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
在國內,少兒編程的地位一升再升,離不開賽事的引導,它明明白白告訴家長:學編程就是有用的。
除了公安英烈子女和退役運動員,一般考生想保送名校,努力的方向基本只有兩個:“外語保送”和“五大學科競賽保送”。
信息學奧賽,全稱“全國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NOI)”,正是全國中學生學科奧賽五大學科中的一門。
志在此處的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就可以做規劃,讓孩子帶著編程技能從重點高中走到清北。
參加信奧賽,除了有機會獲得清北等優秀高校的保送名額,信奧省賽區一等獎及以上獲得者還有機會享受自主招生、雙一流高校降分錄取、科技特長生錄取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清北等高校2023年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就標明:信奧賽全國決賽二等獎及其以上的學生經審核后可以破格入圍。
2023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2023北京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除了對升學有直接幫助的信奧賽,大大小小的賽事都在為編程大勢鋪路。
部分比賽在教育部賽事白名單中,規模和質量得到多方認可。如藍橋杯、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NOC)、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ASTIC)、世界機器人大賽、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等等。
哪怕部分不在教育部賽事白名單中的比賽,在學校的校內加分中也用得上。
圖源小紅書
除了升學,“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都是機構老師們口中學編程的優勢。
圖源學而思官網
總而言之學少兒編程又能學會編程知識又能提高各學科成績,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用得上。
于是連Scratch、Python、C++的區別都不清楚的家長立馬“一鍵三連”點頭刷卡加入班級群:學!這種“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技能怎么能不會!
只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數理化。
同樣鍛煉“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同樣可以升學,五大學科競賽中的其他幾門如物理、生物卻沒有少兒編程這樣的吸引力。
除了因為家長們認可編程是“未來的語言”,機構宣傳的“快樂教育”功不可沒,但是“少兒編程”真的各大機構說的那樣“又能玩又能學知識”,小學生編程玩著玩著就能吊打大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了嗎?
快樂教育在少兒編程上實現了?
首先,家長需要意識到,靠編程升學的難度并不低。
隨著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80、90后年輕一代父母對子女的培養不再局限于應試;少兒編程學習人數逐年增加。據智研咨詢數據,2021年1-10月中國6-18歲少兒接觸編程學習的人數為302.1萬人,同比增長23.6%。
每年數百萬的增量人數中,又有多少人能通過編程技能脫穎而出?
6月份,“陽光高考網”公示了2023年保送生資格名單和保送生擬錄取名單。在1917人的保送生擬錄取名單中,五大學科競賽類保送生有265人,其中靠信奧賽拿到保研資格的占了54人。
頂尖高校競爭如此激烈,初高中升學指望編程同樣不靠譜,每年全省能靠編程升學的不過百十來人。
至于少兒編程本身是不是充滿趣味、更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反正機構覺得是。
在線上,網易有道旗下“有道卡塔”的編程課適用年齡4歲起步,皖新資本投資的“和碼編程”的錄播課適用年齡5歲起步,都在強調“互動”和“趣味性”。
就算是高年級學生,機構也有辦法將被“快樂教育”貫穿始終。
在前不久結束的某白名單賽事上,不管是Scratch、Python還是C++考試,都有兩場。從自媒體整理的真題來看,明顯能看出難易有別——上午場要比下午場簡單許多。有專業人士稱上午場的“考試難度連正常學生的10%都不到”。
同一賽事,同一天比賽,可經歷的考試難度卻天差地別。評論區直接指出較為簡單的上午場是包了賽道的某機構專場。
對學生來說,兩年都在基礎語法里打轉,完全體會不到編程的難度和被代碼打擊到的挫敗感,還能有如此高大上的技能title加身。
對家長來說,有了這張證書,學校綜測就能應付交差了,況且拿到一張能曬朋友圈的證書也很有成就感。
對考務機構來說,報名費已經到手,機構贊助也有了,含金量已經在證書名字上作了區分,普通人不能分辨得出來并非我的責任。
最關鍵是,對于教培機構來說,學費收到了,90%的獲獎率也不是假的,孩子家長都開開心心準備再續費一年。
一箭四雕,擱誰誰不快樂?
至于受蒙蔽的學生學到了什么,真正有編程能力的學生的機會是不是被這些人擠占,少兒編程是不是會因此被扣上“智商稅”的帽子,沒有人關心……
機構套路,防不勝防
編程是門好語言,編程課也值得上,但少兒編程機構的套路能有多深?
一是強行拉上全年齡段的學生填自己K12學科教育的缺口。
樂高、機器人編程,以及純軟件的編程課程都被劃分在少兒編程的范圍里面,代替K12學科教育為機構貢獻了每一年齡段的生源。
許多碼農都不理解,為什么把這么小的孩子送去學編程。
不是4歲的孩子需要學,是機構必須把學齡前兒童的課賣出去。
于是現在的小孩學齡前就被機構推薦去玩樂高,美其名曰可以為日后編程打基礎,實則這里的編程班和托班無異。
針對啟蒙階段的孩子的少兒編程課成為幼教轉型的另一方向,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來干這個都得被“大材小用”的評價善意勸退。
當然,讓四五歲的孩子去上所謂的“編程課”,大部分家長可能也并不抱太大希望。200塊就能換來孩子安靜一小時,何樂而不為。
有的家長是不明就里地送小孩上了兩年編程興趣班,孩子高高興興擺弄幾年樂高積木,被老師來推薦續費、推薦轉競賽方向的時候才發現,過去兩年學的東西根本沒有什么大用處。
到了軟件編程學習階段,同樣被強行劃了難易和年齡段,比如機構會說Scratch是注重趣味性的是6-9歲學的,有前面打基礎10-12歲就可以學Python參加藍橋杯、NOC等競賽了,11歲往后再學C++參加CSP-J/S,“拿到復賽三等獎高中搶著要”。
二來,市面上的編程課魚龍混雜。
有的機構教Scratch、Python,每周兩小時,三到六個月就能把孩子送去考級了。
而有的機構為了賺課時費,把原本半年的課程時間拉到一年甚至兩年,一次能講完的內容分成三次講。
家長想象中“學編程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科成績”的場景是沒有的,反倒是不良機構兩三年的編程課浪費了學生的課余時間、擠占學生語數外學習時間。
浪費時間還是其次,有的機構兩年的課程都講不到少兒編程的核心才是最致命的。
“幼教版”編程課師資質量堪憂,這邊高年級的師資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有能力的程序員為什么要放棄大廠幾十萬的年薪來教培機構掙這五六千月薪的辛苦錢。
另外,機構推薦的大大小小的考試同樣套路很深。
社交平臺上不少家長都在曬編程考級證書,有意思的是所謂的考級證書有好幾個版本,而家長都認定自己“老師”介紹的是正宗的、有用的。
不權威的機構舉辦的“編程考級”,還得一級一級、不能跳級地考,每年不菲的報名費往里填。
正如上文說到的那樣,部分大機構有能力和賽務機構合作,一手拿錢一手發證,機構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部分家長真的以為自家學生學有所成了,連正式比賽的門都摸不上的時候才知道水分有多大。
學科類培訓覆滅后,STEAM教育成為教育機構新的轉型方向。
好未來推出學而思編程,網易有道推出網易有道卡塔,猿輔導旗下有猿編程,新東方投資了西瓜創客……
可少兒編程教育體系還未成熟,機構套路卻已逐漸清晰。
上個月,成立十多年的知名機器人編程教育機構貝爾編程發公告跑路。在此之前的“五一”假期,貝爾編程還特別推出了促銷方案,提成高達70%,疑似收割一波“韭菜”。
很熟悉的劇情。K12的覆轍,希望少兒編程不要重蹈。
學生難得的假期,也不是用來買教訓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