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開展“五個一”暑期社會實踐
讓火熱的青春“語”你“鄉”遇
【資料圖】
——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開展“五個一”暑期社會實踐
為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近日,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以青年聲·助鄉村興”綠絲帶志愿服務隊深入全南縣中寨鄉,通過“看、聽、訪 ”開展“五個一”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以青年聲·助鄉村興”綠絲帶志愿服務隊與中寨鄉志愿服務大隊活動合影
開展一次勞動實踐:知農事、干農活,深入農業看發展
“種上一個棚,當年就脫窮;賣完兩棚瓜,小車開回家;一戶三棚菜,小樓都能蓋。”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李坤龍,樂呵呵地向來參觀的青年志愿者們介紹道。大家也不閑著,擼起袖子、卷起褲腿就加入到了蔬菜豐收采摘之中。在勞作過程中,志愿者們了解到:中寨鄉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特色,將蔬菜大棚面積穩定在1000畝以上,大棚蔬菜一年四季的倒茬輪流經營,帶動農戶們走上了致富路。
志愿者們分成三個小支隊,有的在莊稼地里割稻除草,有的到山林里劈柴拾柴,有的去到農戶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每項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炎熱的太陽下,盡管已經汗流浹背,但大家依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勞動中。
深入一次田間調研:進農戶、訪農情,鄉村舊貌煥新顏
在調研中,志愿者們根據前期準備的調研提綱,實地走訪玉田村、中寨村等地,聆聽了中寨鄉人大主席王慶華圍繞“六有六到位”,成功舉辦“婚事簡辦”新式婚禮11例等婚俗改革的具體介紹,收集了以中寨鄉“婚俗改革先進人物”——玉舍村黨支部書記林太金為代表的“零彩禮”事跡。同時,志愿者們還加入到“移風易俗潤民心”宣傳小組,發動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倡導村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抵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圖為志愿者參與“婚俗改革領風尚·文明新風潤鄉村”簽名承諾
進行一次紅色尋訪:知來路、明去路,薪火相傳悟初心
紅色文化是革命基因和民族復興的精神坐標,為了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志愿者們攜手紅色班級“公略班”開展紅色尋訪活動。分別走訪了老戰士陳仲輝、老黨員陳新華、“光榮在黨50年”榮譽獲得者宗光燊等老同志。志愿者們圍坐在一起,共同聆聽老同志們講述過去的故事,不時用鏡頭和筆記錄下難忘的時刻,共同感受他們一心向黨、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平凡經歷之中展現出來的不平凡。活動期間,陳仲輝老人還為志愿者們附上寄語,希望青年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大家紛紛表示,此次尋訪既是一次傳承紅色基因的身體力行,更是一次堅定初心的精神洗禮。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必須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實際行動,爭做矢志前行的“逐夢人”、堅定勇毅的“信仰者”、只爭朝夕的“實干家”,讓紅色江山代代相傳。
圖為陳仲輝寄語青年志愿者:好好學習,做一個國家有用人才
參與一次非遺體驗:學制作、訪傳人,匠心文化共傳承
中寨香火龍從明朝延續至今,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們參與到中寨香火龍扎龍制作中,準備好稻草、棕葉和特制的龍香等材料,跟隨著非遺傳承人陳光南的講解,志愿者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起來。從比例的緊湊協調,到程序的細致嚴謹,再到造型的標準精確,無不體現著香火龍扎制工藝的精湛絕倫。在過程中,志愿者們還學習了舞龍者的舞步。
志愿服務隊小隊長戴雨浩感嘆道:“香火龍造型逼真、技藝精湛,點燃香火龍的香火后,再加上訓練有素的舞龍者舞步扎實、步調一致的表演,在黑夜中勾勒出一條活靈活現的火龍,真是太壯觀了!”
組織一期暑假課堂:送溫暖、護安全,童心相伴助成長
蜿蜒的公路盤旋而上,酷熱的夏季蟬聲悠揚。一群熱情洋溢的留守兒童在“陪伴媽媽”鐘鑫蘭的帶領下,與志愿者們在田在村邂逅。志愿者們從破冰小游戲入手,結合外語專業優勢,組織小朋友們學唱中英文版《小星星》,并系統開展英語音標的識記。歌聲在流淌,知識在傳遞,寓教于樂之中的課堂現場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志愿服務隊隊員洪若梅表示,“‘童心港灣’不僅是山村孩子們的學習園地,更是愛的聚集地,通過參與這次活動讓自己更加認識到關注鄉村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今后將更加努力,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教育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以青年聲·助鄉村興”綠絲帶志愿服務隊通過“開展一次勞動實踐、深入一次田間調研、進行一次紅色走訪、參與一次非遺體驗、組織一期暑假課堂”的形式,引領青年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服務基層,從教室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用腳踏實地的調研實踐去觸摸祖國蓬勃發展的脈搏。
志愿服務隊隊員陳靜表示,“全南是我的家鄉,我要將自身所學和家鄉發展需求相結合,在實踐中汲取奮進力量,用實際行動為家鄉的建設提供青年能量!”
(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胡曉青供稿)
關鍵詞: